原标题:钢琴踏板,天天用,可是不知道具体怎么用的请进
对于很多学钢琴的朋友来说,他们学会用踏板几乎是“无师自通”的。文文的经历也大致如此。以前大学的钢琴教学中,关于如何正确使用踏板的指导少之又少。
不过文文最近对《踏板法》的学习,使文文对踏板的发展历史、结构原理、使用原则和基本技巧、不同时代风格作品的踏板应用等方面有了一些基础的理论认识。
文文是个喜欢分享的人,(*^__^*) 嘻嘻……在此文文想谈谈在学习《踏板法》过程中,对我影响较深的一些体会。
当然,今天讲的踏板内容主要是依托古典钢琴展开的,古典钢琴踏板使用方法若是用好了,那么流行钢琴里面使用的也会很不错!
一.在钢琴演奏中运用踏板,“尊重作曲家的原意”是首要的原则。
在《踏板法》一书中,可以时时感受到作者对这一点的强调。在“踏板法作为对句法和奏法的一个帮助”一节中写道:“不管踏板的用量多少,演奏者必须遵守作曲家所写的奏法标记,这一点即使是一再强调也不会过分。
尊重作曲家的原意,又包括了如下方面:
1. 遵守作曲家的踏板法标记。对于乐谱上的踏板法标记,作为演奏者不能随意篡改。很多时候,对乐谱上的标记——包括踏板法标记在内——有一点点不遵守,就会令音乐产生微妙然而明显的不同,从而背离作曲家的意图。
2. 当乐谱上的踏板法被证明不适用时,可以根据历史条件而对踏板法作适当调整。这样的调整有一个前提,经过调整踏板法所演奏出的音乐必须符合当时的风格,更好地表现作曲家的意图,而不是改变风格、背离作曲家的意图。
二.要学会准确而艺术地解读乐谱。
好的踏板法必须和音乐中的其它要素密切地配合起来使用,尤其是分句和触键法。所以准确而艺术地解读乐谱上的标记是非常必要的——当然,这对乐谱的版本也很高的要求。
准确地读谱是基础,指的是对乐谱上的一切标记,包括速度、拍号、音符时值、休止符、分句、触键、力度、表情等等,当然还包括踏板法,只要是出现在乐谱上的标记,都应把它解读出来。
这一点说来容易,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。许多人的演奏中都有由于视谱习惯不良、粗心大意而忽略乐谱上的标记、从而损害音乐准确性的现象。所以这需要我们长期重视,养成良好的视谱习惯。
三.必须重视听觉对踏板的监督作用。
踏板也被称为钢琴家的“耳朵”,因为通过踏板可以检验出一位钢琴家的耳朵是否足够敏锐。当然,这里的“耳朵”除了指听觉以外,还应包括音乐素养。
曾有老师说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自己弹出的声音。在学习《踏板法》的过程中,我发现在自己的演奏中也存在这个缺陷。在使用踏板的听觉监督方面,较常发生的错误有:
1. 右踏板用得过多。踩下右踏板,在制音器完全打开的情况下,弹奏钢琴所发出的声音会有共鸣、混响的效果,对音色起到一种“润色”的作用。
这就使得人们倾向于使用更厚、更长的右踏板来使声音变得“洪亮饱满”,而经常忽略了音乐的实际需要。长期习惯于有过多的共鸣之后,听觉对于判断声音是否清晰的敏锐度也随之降低。
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在许多人的演奏里踏板显得很“脏”,声音含混,且缺少风格的考虑。
2. 缺少临场对踏板采取调整的应变能力。一般人在练习钢琴时,常常会把踏板的运用固定到演奏动作的一套“程序”中去。这本来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习惯,但是问题在于他们不是以听觉为依据来安排踏板,而是把踩踏板的动作当作一种惯性。
当演奏的条件改变时,比如换了不同的钢琴、不同的场地,他们也只能一成不变地按照既定的“程序”演奏,不会根据具体的演出条件来对踏板作出调整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能是依靠听觉。
在平时的练习中,就应养成灵敏的听觉反馈机制。当这种机制被无数次强化形成本能之后,演奏者对于临场调整踏板也就能应付自如了。
四.为了音乐,应该“不择手段”。
音乐本身是非常微妙的东西,当声音的长度发生了千分之三秒的改变,我们听不出来,但我们可以感觉得到。对于踏板法也是如此,钢琴大师和一般演奏者所用的踏板也许只是差那么一点点,局部粗听之下可能没多大区别,但正是累积起来的这一点点差别,使得音乐的整体境界有了天壤之别。
所以,对待音乐应该有“食不厌精、脍不厌细”的精神,只要是对音乐有益,任何方法都应该去尝试,包括许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方法。
五.大胆实践,创造性地应用踏板。
作为学钢琴的学生,对踏板的一般应用都已经比较熟悉了。但是在《踏板法》中,作者还告诉我们一些踏板的“另类”用法,极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,也很有实用价值。
例如:
1.把踏板作为一种对音乐的处理,在每次反复时使用不同的踏板法,而令音乐具有更丰富的变化;
2.事先用中踏板抓住几个音,让这几根琴弦在乐曲演奏的过程中发出共鸣,造成朦胧的气氛和隐约的持续音效果;
3.间断地用左踏板来专门削弱内声部,使声部的层次更清晰,等等。每次看到这些对踏板的活用、妙用,都会让我赞叹不已。
这些都是前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,我们在继承和使用这些方法的同时,也应发挥出我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,努力在踏板的运用中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。